氨基酸分析手段的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09
近30年来分析手段的发展是氨基酸分析中为活跃、发展快、变化大、起着龙头表徽作用的部份。作为专用分析仪的IEC类仪器发展、改进为突出。这期间,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仪器性能日臻完善,蛋白水解液分析从24h减至o.sh,灵敏度从nmol降至Pmol级.而且实现了从参数控制、数据采集至报告打印的全部自动化。此外人们在GLC、HPLC特别是反相HPLC在氨基酸分析的应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IEC在氨基酸分析中仍占主导地位,被公认为准确可靠,并被做为各标准的分离测定手段或方法研究的参比标准,GLC和HPLC也都显示了各自的应用潜力与独到之处。
IEC型专用氨基酸分析仪该类仪器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仪器的柱系统和仪器的自动化、电脑化上。而柱系统的变化首先是树脂的变化,1960年Hamilton等〔洲提出,要想保持分辨率又提高分析速度,一是要用球状树脂,二是要减少树脂粒度。五年后Benson等用22士6拜m和15士拜m的球状树脂分别做酸、中性及碱性氨基酸分析,使蛋白水解液分析从24h减至4h。我国“文革”前后进口的第一代仪器如柴田AA6oo、100、日立LKB和柳本L一7即为其具代表性的商品。这代仪器大多手动进样,面板控制操作参数与程序,电子模拟记录图谱不能积分需用人工计算峰面积。后来人们进一步改进球状树脂(粒度降至6一9拌m)并改变柱的物理参数,使分析时间缩至2h,再如大柱压则缩至60min,与此同时,Piez531研究出单柱体系,将多级缓冲液淋洗变为梯度淋洗,实现了仪器的第二次飞跃。这批仪器更新很快,过渡型的有Beckmanlls~120,捷克AAA881等,较先进的有RankChromaspek(1977)、Hitaehi835(1979)、Beekman121MB(1979)、LKB4400(1950)等。woodham、Robinson等曾对当时市售的仪器做T调查与评论。我国购置多、起作用大的第二代仪器就属此列。这批仪器蛋白水解液分析需lh,生理体液4~5h。开始实现了程控自动化和数据处理电脑化。后来又出现了至今分析速度快的DurrumD500(1976)、Beekman6300(1984)、Hitaehi8500(1986),此乃我国进口的所谓第三代仪器这些仪器虽大多仍用苟三酮做柱后衍生检测,但人们对荧光检测提高灵敏度的作用已有认识和应用有关快速分析体系可能导至分辨率和精密度变差的告诫,IEC近年未再出现更新更快的仪器。上一条: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生物传感分析原理
下一条: 游离氨基酸样品的制备
联系我们
联系:冯东(分析生物化学研究室副主任)
手机: 13864093920
传真: 0531-82946785
QQ: 1039952047
地址: 济南市历下区科院路19号
新闻中心